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464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众多变形监测的方法中,GPS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像海湾大桥这样需要连续监测的建筑中。但是由于GPS成本过高,而限制其发展,本文中通过分析几种监测的方法,选择GPS多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系统拥有与常规GPS监测方法相当的精度,但是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可以应用于青岛海湾大桥的变形监测中。  相似文献   
22.
像平面坐标到经纬度坐标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坐标转换是所有的遥感、GIS、航测等软件都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在功能实现中会遇到大规模的矩阵运算问题,而灵活运用IDL编程工具中的结构数组运算能大大地简化计算步骤,加快图像处理的速度。本文运用IDL设计了坐标转行算法,对于一幅row(行)、col(列)的图像,在已知该幅图像其中一个像元点在图像中的像元位置和经纬度坐标的情况下,利用该算法能够实现整幅图像中所有点的经纬度坐标的计算,并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23.
汶川地震山脚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和以往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场地地形对震害的影响明显,其中,山脚房屋震害程度明显低于山顶和水平地表土层场地.针对这一震害特征,本文以汶川主震的地形效应观测强震动记录和人工爆破山体地形地震动观测记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动力集中质量中心差分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脚房屋震害轻微的特征不仅与其所在场地条件良好有关,更与山脚所处山体底部的几何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前钻孔应变观测一般为水平应变,使用无限岩石平板中的钻孔应力集中模型,可反演出水平应力场分布及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垂向应力测量,就可反演出三维应力场分布.本文介绍的RZB型深井宽频带地形变综合观测系统的垂向应变测量单元,外钢筒为波纹管结构,并通过螺旋刻丝、热处理等技术,其垂向等效弹性模量比耦合水泥低一个数量级,同时垂向应变钢筒的水平向等效弹性模量高于垂向弹性模量一个数量级.垂向应变探头的力学结构可以被形象地看成是一个螺旋柱形弹簧,其轴向极易产生弹性形变,而水平向的硬度却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因此可在竖井中较为准确地测量轴向应变.  相似文献   
25.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子空间的多用户盲分离算法。算法首先估计出信号源的导向矢量,然后再利用ESB算法进行波束形成,解决了当存在多个用户时权值收敛于单一用户的问题,可以在不知道信号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来自不同方向上的独立信号进行有效的分离。算法不需要进行繁琐的Gram—Schmidt正交化处理,并且在盲分离信号的基础上还可以估计出信号的波达方向。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分离出来的信号与源信号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上海地震台阵下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上海地震台阵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方法,对台阵下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和地壳速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Moho面深度约为33±2 km,Moho面深度基本不变,地幔顶部S波速度约4.4 km/s,地壳内没有发现明显的低速层。  相似文献   
27.
本文定量研究了当面波能量分布不遵循各向均匀的假设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出现的误差.通过分析合成微震记录,研究了方位局限的入射、站台的数量对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影响,明确了一些圆形排列的SPAC系数偏差空间构造.它可分为两个部分:低频域的零偏差部分和高频域的偏差部分.在高频偏差域,存在排列特色的周期特性.其角度周期是排列圆周上相邻站点之间夹角的一半.研究中要强调的是对于每种圆形排列存在一些特殊的入射方向的现象(如,对三角形排列,那些方向角度为 15°, 45°, 75°,…).当瑞利波沿着这些角度之一传播时,在SPAC谱中,有效的无偏差频率范围扩展到先前研究结果的两倍.这个现象为提高野外SPAC法勘探精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8.
阵列声波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根据在声学解释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侧重地介绍高分辨率阵列声波提取技术、频散校正技术、利用斯通利波同时反演地层渗透性和各向异性的阵列声波处理技术,同时还将详细的阐述这些特殊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实现办法,并通过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证明这些特殊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9.
This paper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oil plasticity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micropiles.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using a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in the time domain. The soil behavior is described using the non-associated Mohr–Coulomb criterion. Both the micropiles and the superstructure are modeled as three-dimensional beam elements. Proper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used to ensure waves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lateral boundaries of the soil mass. Analyses are first conducted for harmonic loadings and then for real earthquake records. They show that plasticity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oil–micropiles–structure systems. This influence depends on the amplitude of the seismic loading and the dominant frequencies of both the input motion and the soil–piles–structure system.  相似文献   
30.
The influence of model dimensionality on predictions of mass recovery from 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DNAPL) source zones in nonuniform permeability field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simulator (MT3DMS). Thirty-two initial two- (2D)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tetrachloroethene–DNAPL source zone architectures, taken from a recent modeling study, were used as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is analysis. Commonly employed source zone metric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between 2D and 3D predictions: (i) down-gradient flux-averaged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ii) reductions in contaminant mass flux through a down-gradient boundary, (iii) source zone ganglia-to-pool (GTP) ratio, and (iv) time required to achieve a remediation objective. 3D flux-averaged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3.5 times lower than concentrations simulated in 2D. This difference was attributed to dilution of the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down gradient of the source zone. Contaminant flux reduction predictions for a given mass recovery were generally 5% higher in 3D simulations than in 2D simulations. The GTP ratio declined over time as mass was recovered in both 2D and 3D simulations. Although the source longevity (i.e., time required to achieve 99.99% mass recovery) differed between individual 2D and 3D realizations, the mean source longevity for the 2D and 3D simulation ensembles was within 2%. 2D simulations tended to over-predict the time required to achieve lower mass recovery levels (e.g. 50% mass recovery) due to a smaller contaminated area exposed to uncontaminated wat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nsemble averages of 2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NAPL migration, entrapment, dissolution, and mass recovery in statistically homogenous, nonuniform media may provide reasonable approximations to average behavior obtained using simulations conducted in fully three-dimensional dom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